C11:虚幻的真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完成度越来越高,市民群体必然替代农民群体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与之相关的一切也会悄然发生改变:譬如,审美偏好、消费观念、亲密关系、家庭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是非判断和价值取舍的标准。市民群体的公共意识更强,更愿意遵守规则并自我约束。教育投入的热情更高,能参与门槛更高的产业,形成分工协作密度更高的生产方式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增量——随着产业和人群结构的变化,这个群体也会逐渐成为社会运转成本的主要承担者!盛世的牛马,乱世的炮灰,发展阶段的耗材要有人在半推半下主动去扮演——推动的力量和主动的原因,恰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观念引导
人的行为总是被内在的驱动力所怂恿。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不仅会让你觉得自己的行为在是非对错上是合适宜的,而且在价值取舍上也是有意义的。至于真实情况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会这样认为!即便是那些在现实社会中毫无价值却能让你持续自我感动的行为,也是基于同样的驱动力。宏观的社会潮流总是从微观的自我驱动力的变化开始的。当一个群体一致认为某件事是对的,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去追逐它。当大家的审美都向着某个方向发生偏转,整个社会都会像着这个方面转变。产业服务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由观念所左右。所有的市场营销不都是为了改变人的观念么?
央视刚开始搞市场化运作的时候,沿续报纸的思维,向乞丐一样到处拉广告却没人理睬。后来央视不再低姿态拉广告,而是反复传播一种观念:媒体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只要你接受了这个观念,央视就是你最好的选择——既然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那么,辐射面最广、公信力最强、最权威且被全国十几亿人信赖的官方媒体就是战略性的稀缺资源!从此以后,新闻联播播放之前的黄金时段开启竞价排名模式,各大企业都不惜重金去争夺标王。当年的秦池古酒,因为天价竞拍下黄金时段的标王,瞬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知名品牌,更让全国的企业对央视这种稀缺资源趋之若鹜。
这是现实中活生生的案例,呈现观念如何驱动个体并引导群体。驱动个体侧重于引导需求,而引导群体侧重于构建起服务于个体需求的产业。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产业能从中获利之后,就会主动去强化观念。譬如秦池古酒在第一年通过天价竞争标王获得巨大市场回报之后,第二年又用更高的价格拿下央视黄金时段的标王。从而以实际行动强化央视是企业的稀缺性战略资源这种观念。与之同时,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也通过央视的广告了解到秦池古酒并转化为购买行为。以至于后来秦池古酒的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开始耍小聪明拿临时收购的小酒厂的酒贴上标签当秦池古酒卖,普通人也深信不疑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假的秦池古酒——他们购买的并不是秦池古酒,而是在为央视广告在他们的观念中塑造出来的“秦池古酒”的概念买单。脑白金也是同样的路数,但是收礼的老年人就认定它有益于健康,而送礼的年轻人也认定它有益于老年人的健康。至于脑白金是不是真的有益于老年人的健康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疏不间亲
在农民群体占主导的社会,会根据发生冲突的双方与自己关系远近来判断对错。当市民群体成为主流之后,会逐渐转向以法律为判断是非对错的依据。在市民社会之外的地方,如果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其中有一个是你的亲戚,不管是非对错,你都必须无条件的站在自己亲戚一边,否则就会被指责为无情无义并被孤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农业社会,仲裁是非的力量源于由血缘和姻亲捆绑而成的家族势力,无条件的内部团结才能形成合力再通过力量强弱来裁决对错——这就如同远古时代两个部落产生冲突之后,通过暴力对决来裁决是非对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会滋生出什么样的观念,继而又决定会引导出什么样的行为。在古典的农业时代,整个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同心圆:从血亲、姻亲、师生、同乡、同事一路像涟漪一样逐级扩散开来,从而确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远近关系。俗话说,疏不间亲。因为在这种是非对错的判断方式中,与自己的关系距离更远的人如果与关系的距离更近的人产生冲突,关系疏远的人天然就是错的!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以家族为社会生产与协作的基本单元,在家族内部只有长幼有序的秩序,家族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一样。家族中的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也以整体的方式与外部打交道。社会关系建立在家族与家族的关系之上——规模再扩大就变成了部落与部落的关系,以及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生命体与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博弈、合作以及相安无事,不管是哪一种,都是为了自身的存续!
正因为如此,内部的一切只要有利于整体的生存与延续都是和适宜的行为。所有引导人行为的观念也围绕保障整体存续这个核心诉求而滋生出来。父子之间属于共同体,彼此之间没有责任和义务的概念。父母养育儿女的初衷是为了家族的兴旺和延续——三常五纲等所有行为规范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个目标!
绝后意味着家族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消亡。为了不消亡,在实在没办法的时候,甚至可以通过过继来完成延续。郭威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把皇位传给了养子柴容,周世宗在史书和家谱上的真正名字叫郭荣,而不是柴荣。周世宗及其儿子延续的是郭家的社稷。家族作为一个具有生命体结构特征的整体去参与生存竞争并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内部的一切都服务于整体的存续,只要有利于这个目标都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古典时代的最高惩罚不是死刑,而是株连九族!
原子化
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市民群体在密度更高规模更大变化更频繁的分工协作中构建起来的不再是基于稳定长连接的熟人关系,而是基于浅层次短连接的陌生人关系。在流动性非常强的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具有长期捆绑的约束力,其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距离基本上是相等的。因此就滋生出另外一套判断是非对错的方式——我们通常把这种裁决是非对错的公共契约称之为法律。
农业时代只有刑律没有法律,作为公共契约的法律建立在这样一种基础之上:所有人彼此之间的关系距离都是相同的!法律体系建立在原子化社会之上,个体从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来,边界清晰、功能明确、互不统属,如同流水线上不同工序之间的关系一样。在这样的框架下,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因为父母和孩子是同样的原子化的社会个体,彼此之间的抚养和被抚养关系基于责任和义务的契约。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血亲之间的亲亲相隐行为也是不合法的!
随着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最小单位逐渐开始由家族转变为个体。原子化的社会是随着社会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出现的。幼儿园和养老院这种事物在传统的农业时代是不需要的,不管是养育还是养老都在家族内部完成。即便家族中某一房发生变故,其儿女也会由家族中的其他叔伯抚养成人。幼儿园和养老院以及外卖平台的出现和婚姻制度的逐渐势微,都是社会原子化的必然结果。这些生活中的变化趋势与人的观念变化不仅相契合,而且这种趋势的形成就是因为人的行为在已经变化了的观念牵引下造成的。只不过当下整个社会还处于过渡阶段,两套互不相容的观念体系同时作用于大众的生活,从而让人变得无所适从,也让许多事变得冲突不断又无章可循。
农业时代通过内部解决各种需求形成的整体稳定是以牺牲社会的整体效率为代价。譬如说,一个女人只是在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屋子教育孩子她的所有价值都在内部,如果这个家族在生存竞争中无法胜出,从社会层面来说,她终极一生都毫无价值。因为她无法参与到社会的分工协作体系,也就无法从中获得回报,其花销的限度取决于她能从服务家族中获得多少。如果有一种观念驱动着她从家庭中挣脱出来,并以原子化个体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分工协作之中。她就能通过挣钱的方式获得自由和独立的感觉——独立和自由是原子化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彰显自身存在的主要方式,冥冥之中会滋生出一种被称为消费主义的观念,它引导着原子化的个体去追逐自身的自由和独立——总的来说,独立的感觉需要通过挣钱来获取,而自由的感觉则是通过花钱来体验。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这种基于观念的引导,不仅源源不断为分工协作体系提供劳动力也不断将其转化为原子化个体的自我需求和消费行为,从而形成不断叠加的正向循环!这个大幕具体是怎么拉开的呢?
潜移默化
曾经向【觉悟社】里的社员同志们推荐过马克斯.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许多人可能没有看懂。马克斯.韦伯表面上通篇都在阐述欧洲新教的诞生脉络。但它真正所呈现出来的是欧洲的宗教改革是如何从观念上完成人的原子化引导以契合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富兰克林说:挣钱本身就是荣耀上帝,挣的钱越多你就越虔诚。挣到钱之后要用于继续投资扩大生产而不是挥霍掉,个人生活方面需要遵守清教徒的生活方式。这些以宗教式的言辞所宣扬的观念其目的是为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人的行为,与资本主义初始积累阶段的需要高度契合!在不断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的过程中,也不断把许多由家庭提供的功能剥离出来,统一由教会或各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提供。如此一来,人就进一步原子化了。冥冥之中的这一切都是在做铺垫,最终是为了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需要通过钱来保障,也需要通过钱来展现。为了获得和彰显这种权利和自由,所有人都会半推半就的涌入到挣钱的潮流之中。基于原子化个体的社会分工协作的密度得到空前的提高,整个社会就如同一辆不断添入新煤的蒸汽火车,在轨道上越跑越块。当一个工厂的效率越来越高之后,产品可以卖的更便宜,而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则会挣得更多。而且,你追我赶的充分竞争在不缺耗材的情况下,必然会进化出更有利于提高综合效率的组织方式,也不断锻造出功能更强的各种工具——从而不断循环叠加的强化这个进程!
生产的大幅提高就必然造成生产过剩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消费来消耗掉。因此,消费主义的观念就呼之欲出。从此以后,清教徒的生活方式不再受推崇,幸福被重新定义为精致的享受,荣耀和自由也需要通过花钱来呈现。超前消费的行为不仅不会被唾弃,反而会被鼓励。因为青春很短暂,不要辜负了岁月的馈赠。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不了,现在就要!任何一种主流的观念都是为了引导大众的行为,并且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的审美偏好…
诉求和特征
置身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的人,难免会陷入纠结和焦虑之中,但转变的方向是清晰的:以法律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规则大于人情,人情冷漠的背后是有章可循的显性规则和清晰边界。这个转向会比较缓慢,甚至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但它符合市民群体的期待,也更契合原子化个体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与市民群体的诉求高度契合的新观念会被被社会主流群体奉为唯一的真理。并且会引导着这个群体以此为基础演绎出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式。然后,以自己演绎出来的这套规则为标准来指引自己的行为,并赋予价值和意义!
市民群体在判断是非对错之时渴望遵循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则,而且由可以信赖的公共力量贯彻执行。在这套有章可循且会把自己带向光明未来的规则体系之下,分工协作的所有参与者可以将建立信任的成本降到最低。对于依靠专业能力和分工协作才能生存的市民群体来说,这样的社会运转方式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因为市民群体的生活建立在一种更加脆弱的基层上!读过《C10:愚昧和落后的丑类!》就更能理解这种脆弱性源自何处。
市民群体的生存状态就如同徒手攀岩:向上攀爬非常内卷,向下坠落是万丈深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高度依赖分工协作体系能够有序运转——这就如同一个零部件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整部机器,机器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机器上的任何零部件的价值都体现不出来,几乎等同于废铁。即便是整部机器在有效运转,也要随时提防自己被替换。正常运转的机器对零部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依赖性,而零件对于机器却是可以随时替换的耗材。所以,市民群体既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也有一厢情愿的一面;既有博爱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在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中追求自身优越感,自身状况和处境的不确定性和无力应对的逃避又时常患得患失、首鼠两端、脆弱、敏感、天真又自负,极不稳定!
市民群体基于自身的处境和自我的需要,会无比的推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并且会通过自我演绎的方式将其提升到真理的高度。无比坚定的认定存在一套超越人类社会的唯一真理,在这套真理的指引下,就能形成一个无比完美的人类社会,并让所有的原子化个体获得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和自由度!然而,现实世界的运转方式又时常会打破这种信仰,从而让这个群体变得焦躁不安。因为那套根据自身需要演绎出来的完美规则所参照的恰恰是分工协作体系中自己的处境和诉求。它的完美运转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条件:彻底否定生命体的自我判断和求存策略的差异性。因为人以自身为标尺去丈量外部的一切,市民群体的处境和诉求都是基于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中间环节,所有的中间环节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建立在包含这些中间环节的体系本身就存在,而且会一直存在的基础上!事实上,任何生命体都有生也有死,中间环节既不需要对源头负责也不需要对最终结果负责,它只是一个过程。任何一个过程都不会永恒存在,所以,基于过程演绎出来的一切都必须要在满足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成立!
观念引导行为,行为造成处境,处境又反过来固化观念,从而形成一个自我遮蔽的闭环。一个群体的观念和心态会引导着自己在整个环境的上升期成为炮灰,在平稳期成为耗材——引导着个体进行自我消耗的行为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被引导者身不由己半推半就,甚至是浑然不觉。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所有付费、被封和不公开内容都在,每天25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